“当我成为一名lT男后……在父母眼中我就像黑客帝国的主角一样了不起,在女友眼中我就是一个修电脑的,在同行眼里我就是一个泡网吧的,在路人甲眼中我是一个神秘的电脑高手,我理想中的样子应该是《碟中谍》里汤姆克鲁斯那样的,但我实际上是一个宅在家里抽烟吃零食加班到凌晨三时的人。”这是“戴尔技术中心社区”微博创作的程序员“眼中体”,立即引起不少同行的共鸣。
一时间,程序员、飞行员、医生、分析师、工程师、记者等各种职业的“眼中体”铺天盖地,别人眼中自己的职业形象总是光鲜靓丽,但实际的工作状态却有许多烦恼,作者们以夸张幽默的语言和配图描述对待职业认同的“围城效应”,同行产生共鸣,“外行”纷纷“围观”转发。
高校“眼中体”
在这场网络流行语创作热潮中,大学生们创作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各种版本的“高校眼中体”和“专业眼中体”。
在别人“眼中”,上海交通大学学子是一个技术工,华东师范大学学子都应该站上讲台成为教师;学语言的将成为外交部翻译,学医科的都像偶像剧里的医生那样神采奕奕,学金融的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但事实上,大学生们有的“埋在书堆里”,有的“淹没于求职的人群”,或者“正在联谊中”。
折射落差感
在华东师大心理学系教授李晓文看来,“眼中体”折射了心理学“自我意识”的视角,即自我不仅是对自己的认识,也是对自我在群体关系中的感知。在“眼中体”里,“理想中的我”和“实际上的我”都有一些落差,因此几乎所有的“眼中体”都带着调侃。“不过,只要不自卑、不自傲,建立适当的‘现实感’,有助于成熟和发展。”李教授说。
(编辑:牡丹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