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季又到了。大学校园里各种招聘会、宣讲会接二连三,打印店里进出着手捧简历的应届生。根据人民日报报道,人社部最新统计显示,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795万人,从明年开始将突破800万人。随着实体经济回暖,市场供求与企业用工持续改善,100个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数据显示,三季度市场求人倍率达到了1.16,创下了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整体乐观,但聚焦到正在求职的个体,却依然能够感受到毕业生们在即将进入职场前的迷茫和焦灼。
不久前的一场高校招聘会上,20位上海市就业服务专家志愿团的专家在现场为求职学生答疑,却同时发现,学生共同的疑惑在于对自己的未来职业没有清晰定位。甚至,有学生将印有1000家单位的名册和自己的简历,直接递给专家,请专家为他划出“对口”岗位。
求职难道是一条简单的连线题?专业和职业是否必须对口?民企好还是国企好还是外企好?纠结于这些选择题,许多年轻的求职者忽略了一个前提——自我认知。
心理学中的“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一旦进入求职阶段,即将离开大学象牙塔成为社会职业人的大学生,同样需要明确觉知自己的“职业自我”,而要实现这种觉知就需要填平象牙塔与大社会之间的沟壑,得“接点地气”。
“接地气”不仅是高校专业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同时学生要在学习之余尽早尽可能地接触社会不同领域的岗位,哪怕是通过“试错”的方式,也应该尽早通过了解社会环境来调整自己的生涯目标。
95后新青年逐步步入职场,他们性格更独立和自我,有人信奉“没有好工作宁可待业”。引导他们在职业生涯的前期、早期尽快找准自己的定位,并且为他们最终找到合适岗位提供“试错”的机会,这比几场面试培训的临时抱佛脚式“应试教育”重要太多。
(编辑:牡丹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