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的毕业前奏已经响起,2008届毕业生的求职大战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如何在庞大的求职军团中脱颖而出,被许多同学视为头等大事。尤其是一部分担心自己履历、证书等“硬件”不够优秀的同学,纷纷动起了礼仪、风度等“软件”的脑筋,甚至有同学肯付出上千元的学费,只为了上几堂指导求职面试中服饰、化妆、礼仪以及制作简历、投递简历、面试技巧的培训课。
对此,不少同学发出疑问的声音:“求职,到底是拼硬件还是软件?”
不能改变硬件,那就改变软件
“如果你的硬件已经不能改变了,那么就改变你的软件吧。”某一求职培训课程在宣传单上写道:“虽然实力强的牛人总是占尽先机,但是找到最好工作的通常不是大家公认的最强者,而是实力加技巧同样优秀的黑马。真正的成功者,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人,但一定是掌握了正确方法和良好习惯的人。本次课程着力于打造各位的软件实力,使你成为求职中的黑马!”
从10月开始,沪上各大高校的BBS上就经常贴出类似这样的“求职培训讲座”通知,讲座内容涵盖了形象设计、行为礼仪、信息收集、制作简历、语言表达等自我推销的内容,一些主要针对女生开办的服饰化妆讲座,打出了“优雅形象是对面试官应有的尊重”的口号,吸引不少女生参加。
除了这些免费的讲座,沪上一些职业咨询公司也继续推出一系列针对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求职技巧速成班,分别介绍求职面试的服饰及仪容等礼仪,求职面试的语言沟通、肢体语言和电话礼仪,以及求职信及求职简历制作等等。一些公司还开设了网上远程培训课程。
在这些课程中,大部分需要交纳数百甚至上千元的学费,课时却不多,有的仅是一个周末。尽管看起来性价比并不高,仍然吸引了一部分求职心切的大学生报名参加。
仪表与技巧,都为打造职场初印象
笔者走访发现,尽管愿意交纳学费上求职培训课的学生只是少数,但“打造一个完美职场初印象”却是学生们普遍认同的观念。几乎在大四第一学期开学,很多学生就把置备一套求职“行头”纳入预算,各高校BBS上关于正装的话题总能引发众多同学参与讨论;复旦大学BBS的美容版还特别设立11月专题活动“我的求职彩妆”,号召版友交流面试化妆经验,以便给面试增添砝码。
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的杨颂同学到上海参加长三角师范类招聘会,明知招聘会上人潮拥挤,仍然一丝不苟画好淡妆,穿上高跟鞋,全副正装赴会,“万一单位当场要面试我呢,穿整齐点也给人一个好印象。”
与此同时,温习各种“面经”,搜集求职技巧也成为许多同学的必修课。很多同学认为,在参加面试的短短时间内,HR来不及充分认识自己,如果不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很可能无法展现自己的优势,甚至还会暴露缺陷,导致面试失败。反之,如果能提前熟悉各种应对策略,同时拥有得体的仪表,就可以扬长避短,提高求职成功率。
印象再好,不能取代真实能力
尽管多数同学都认可“打造完美职场初印象”的重要性,对于大多数不是非常优秀的同学来说,适当的求职技巧和得体的仪表风度也的确能为求职加分。但也有不少同学认为,没有必要过分强调这些因素的重要性,最重要的还是个人能力。
复旦大学的小李认为现在HR都是见多识广阅人无数,没必要过分追求礼仪风度,“万一适得其反怎么办?只要大方得体就行了。”更有同学持有这样的观点:“面试官要考察的是能力,不会单单因为穿什么不穿什么就淘汰你的。如果你足够牛,就算穿背心短裤也能应聘。”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讲师张志安不赞成学生花钱去上所谓的“求职培训课”,他认为,在实际情况中,大学生的求职技巧在大三、大四阶段,通过专业人士的免费讲座、就业指导中心组织的培训和实习面试等过程中可以基本掌握。“求职技巧在实践中可以逐步摸索,而没必要花钱去搞培训。”
“这种课程没啥用,如果有那钱还不如学点实在的东西。”同济大学的研究生赵丽同学说自己不会去听这样的求职讲座,她认为这样一个短暂的培训并不能对人的能力有多大的提高,而公司更看中的是个人真实的能力。
学校,就业指导应更有效
上海电力学院大四的武薇同学,每周都要和同学们一起上学校安排的就业指导课。虽然她认为老师讲的大部分内容都有用,但也觉得“效果一般”。
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近年来沪上高校纷纷开设针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甚至有的大学从低年级学生抓起,进行全程式就业指导,以各种手段向学生提供了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巧和注意事项、就业安全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的培训。但这些课程的效果却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
由于这些课程一般都存在着理论性过强,滞后于实践,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及形式内容单一、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等问题,难以真正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这就使学生在求职中遇到困难时,更愿意投向校外“投其所好”的求职培训课的怀抱,从而使就业指导课对学生观念的引导作用也随之减弱,当学生中出现过分强调求职“软件”重要性等趋向,难以进行有效的指导。
(编辑:红豆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