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断言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为时尚早,但随着我国刺激政策成效的逐步显现以及经济形势的回暖,企业的定单逐步增加,企业需要重新招聘员工以满足生产的需要。然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用人方和择业者之间总是存在着不了解和矛盾。
为此,苏州汇思人力资源研究所与国内知名人才媒体《职业》杂志联合开展了以“2009’求职者要什么”为主题的特别调查,以求职面试作为突破口,帮助企业了解求职者的想法和观念,对求职者进行合理甄选;同时也帮助求职者了解求职面试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让求职者在面试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帮助求职者合理就业。
本次调查共在苏州(园区、新区、常熟)和上海两地的劳动力市场上发放了1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25份。被调查者中,除去未填答性别的2%,男性占44%,女性占54%;被调查者的平均年龄为21.28岁,其中16~28岁占96.6%;中专、技校、职高或高中学历占80.3%,大专学历占7.9%,初中及以下和本科及以上学历分别占7.6%、2.1%。
求职者选企业:日企、台企最不得宠
求职是双向选择,即使面对激烈的求职竞争,求职者依然希望能尽可能达到自己的期望。此次调查从薪酬、工作内容、行业和企业类型、企业规模等几个方面对求职者的期望值开展了调查。
最低薪酬
求职者能接受的最低薪资为850元/月,期望的最高薪资为4500元/月,平均薪资为1450.85元/月。
工作内容
在工资足够高的前提下,求职者能够接受的情况,排在首位的是“工资足够高,但需要经常加班”,占75.9%;其次是“工资足够高,但需要经常上夜班”,占51.1%;第三是“工资足够高,但不安排住宿”,占的51.1%。由此反映出员工的一种普遍心理:希望有更多的加班,以获得更多的报酬,提高其收入水平。
企业规模
对企业规模有要求的求职者合计442人,占被调查者总人数的61%。而且大多数求职者不愿意去小企业,主要的原因就是小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要弱得多,并且各项福利待遇也要差很多,出于稳定性和经济报酬的考虑,求职者更愿意去规模较大的企业工作。
行业类型
求职者最不愿意去“化工行业”、“机械行业”、“销售行业”、“传统服务业”工作,比例分别为45.3%、27.1%、21%、20.4%。此外,还有14.1%的人不愿意从事“电子行业”的工作,12.9%的人不愿意从事“办公文秘”的工作, 15.8%的人不愿意从事“电话客服业” 的工作。只有27%的人对行业类型没有要求。
企业类型
求职者最不愿意去的企业是台资企业和日资企业,比例分别为21.1%和14.4%,其后依次为欧美企业(10.2%)、韩资企业(9.5%)、内资企业(9.1%)、港资企业(6.2%)。而59.3%的人表示并不关心企业类型。
专家点评: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促进就业稳定有序
按照现在的物价水平来说,虽然求职者能够接受的最低薪资比较低,但不能忽视他们的其他要求,比如企业规模、行业类型、企业类型等。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求职者应该从职业的角度了解社会、了解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认识到工作没有高低、好坏之分,只要能实现个人价值、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就不应该拒绝。企业规模、行业类型、企业类型只是企业的特点,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果对企业挑三拣四,那么就很难对企业忠诚,更难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职业目标忠诚,跳槽频率过高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自己一直在低层次岗位中游走,成长速度反而降低了。
企业规模
对企业规模有要求的求职者合计442人,占被调查者总人数的61%。而且大多数求职者不愿意去小企业,主要的原因就是小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要弱得多,并且各项福利待遇也要差很多,出于稳定性和经济报酬的考虑,求职者更愿意去规模较大的企业工作。
行业类型
求职者最不愿意去“化工行业”、“机械行业”、“销售行业”、“传统服务业”工作,比例分别为45.3%、27.1%、21%、20.4%。此外,还有14.1%的人不愿意从事“电子行业”的工作,12.9%的人不愿意从事“办公文秘”的工作, 15.8%的人不愿意从事“电话客服业” 的工作。只有27%的人对行业类型没有要求。
企业类型
求职者最不愿意去的企业是台资企业和日资企业,比例分别为21.1%和14.4%,其后依次为欧美企业(10.2%)、韩资企业(9.5%)、内资企业(9.1%)、港资企业(6.2%)。而59.3%的人表示并不关心企业类型。
专家点评: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促进就业稳定有序
按照现在的物价水平来说,虽然求职者能够接受的最低薪资比较低,但不能忽视他们的其他要求,比如企业规模、行业类型、企业类型等。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求职者应该从职业的角度了解社会、了解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认识到工作没有高低、好坏之分,只要能实现个人价值、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就不应该拒绝。企业规模、行业类型、企业类型只是企业的特点,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果对企业挑三拣四,那么就很难对企业忠诚,更难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职业目标忠诚,跳槽频率过高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自己一直在低层次岗位中游走,成长速度反而降低了。
而为了避免面试过程中的紧张,求职者采用了各种方法加以应对。其中52.4%的人 “采取放松的方法,比如深呼吸等”,63.6%的人尝试 “用平常心看待此次面试中的问题”,26.9%的人认为要“平时多加锻炼,提高自己的面试技巧”,有31.6%的人会通过“面试前精心准备,准备包括知识、面试技巧和形象设计、心理等方面”来缓解紧张。
专家点评:掌握面试技巧,提高面试成功率
求职者在面试过程中经常表现失常,如“自己平时可以侃侃而谈,但在面试时自己却无法发挥”、“在面试时,自己有一肚子的话,却不能表达展示出来”、“在面试时,浑身不自在,坐立不安”、“在面试中,紧张而头脑空白,不知所措”、“在面试中,思路不清,回答含糊其辞”、“在面试中,声音发颤,断断续续”、“在面试中,声音低小,对方很难听见听清”、“在面试中,回答的没有条理性,对方听得乱七八糟”、“在面试中,答非所问,不知如何应答”、“在面试中,口吃结巴,面红耳赤”等等,出现这些问题一方面是由于紧张所致,另一方面是由于缺乏面试技巧。
缓解和消除紧张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深呼吸,在面试前多做几个深呼吸,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而面试技巧则可以从以下几大块加以完善:在面试前充分了解应聘单位的具体情况,模拟可能会询问到的问题;在面试过程中,回答问题要抓住重点,条理清楚,真实地表现自己,同时做到随机应变;面试后要致谢。当然也要注意个人形象,尽可能给招聘单位留下好的印象。职场如战场,不打无准备之战,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求职成功率:97.5%背后的缺陷
被调查者中有629人有过面试经历,占87%。根据求职成功次数与求职次数的比值可以发现,被调查者的求职成功率为97.5%。这也与技术工人需求紧张有关,由于企业一线员工的需求量很大,求职者较容易找到工作。
那么,求职者对求职难度的亲身感受又是什么呢?除去7%未明确表态者,有2%的人认为面试很难, 17%认为面试比较难,66%认为面试不算难,有8%认为面试很容易。对面试难度的评价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求职者的面试发挥,1%的被调查者面试发挥超常外,83%的人面试都能正常发挥,还有10%的人面试发挥糟糕。可见,大多数求职者认为难度适中的面试更能让自己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求职者在应聘过程中都需要过五关斩六将,他们需要经历的关卡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 “面试”86.4%, “体检(健康检查)” 74.2%, “简历审核”67.8%, “毕业证审核”、 54.6%, “岗前培训后考试” 43.9%。而在这些活动中,最令求职者担忧的前五位活动是: “英文水平测试”59.6 %, “面试”24.0 %, “压力测试”20.2 %, “文化课考试”20.1 %, “计算机测试”17.5%。
英文水平测试是求职者最担忧的检查项目,自中国加入WTO后,与世界的联系越加紧密,全球知名的外企纷纷在中国建厂,而英文作为沟通交流的一种工具,作用越发突显。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求职者大多是中职生,文化课普遍较差,因此对英文测试的担忧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而让求职者感到发怵的又一大问题是面试官关于个人隐私的提问。个人隐私一直是面试中的敏感问题。被调查的求职者中,被问的最多的问题是“在本地有亲戚吗?”,占46.2%;其次是“你有女朋友或男朋友了吗?”,占45.4%;其他还包括 “你觉得你们河南人(或某某省地人)怎么样?”、 “你有孩子了吗?”、“你为什么还不结婚?”、“有人帮你带孩子吗?”等。这些问题容易使求职者对面试官产生反感,进而影响求职者对面试官的印象评价。24.8%的人对面试官的印象评价“很好”, 70%的人对面试官的印象评价“一般”,另有3.2%和0.4%的人对面试官的印象评价“不好”和“很差”。
专家点评:企业应严守职业道德,尊重个人隐私
其实调查中求职者所遭遇到得一些提问与求职者所要从事的工作没有必然的联系,之所以问这些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企业担心求职者因结婚、生小孩等事情影响正常工作,需要重新招聘人才加以补充,会增加企业成本。一些地方已经针对求职者的隐私保护出台了相关规定。早在2002年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就表决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市场条例》,规定人才招聘不得强制应聘人才提供非招聘职位所需要的个人信息;应聘者可以拒绝回答招聘单位提出很私人的问题。在法律上声援求职者。
不过问求职者的个人隐私,对招聘单位来说,也是很有好处的。这样会让求职者觉得招聘单位很正规,尊重个人,可提高发求职者对招聘单位的好感,提高工忠诚度,使其更乐意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
(编辑:夏腊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