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二代”求职竞赛突围战
“贫二代”一词最早来源于媒体人石述思在个人博客上发布的《“贫二代”的标准》一文,文中用十八条标准描述了“贫二代”的生存困境,大有嘲讽意味。目前网络对校园“贫二代”一词普遍定义为“出身贫寒、社会关系缺乏,求职过程中全靠个人奋斗”的大学毕业生,并对贫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多抱担忧的态度。眼下已经进入了9月,新一轮大学毕业生又开始走向就业市场。
在这场被戏称为“拼爹游戏”的求职竞赛之中,“先天不足”的“贫二代”们该如何突围呢?
劣势分析
财力与人脉为最大短板
网络上对“贫二代”学生的求职难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难以负担求职的成本,比如没有足够的资金支付求职包装或者异地求职所必须的住行花销等;二是求职中没有可以利用的家庭背景关系,缺钱的家庭往往也缺乏足够“硬”的社会关系。
人力资源专家还提醒到,家庭因素对于“贫二代”的负面影响远不止这些。“第一,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学生在视野拓展和学习工作发展条件方面会受到限制;第二,父辈及自己本身的人际关系网往往偏向低端,这也将制约个人的见识与职业规划的空间;第三,出身贫寒的学生有一定的比例会产生自卑或者因自卑而导致的自负性格,这在求职路上获得帮助的机会较少,导致这部分学生信心不足。”
实际上,这些问题并不是只有“贫二代”学生才会面对。“我们虽然不是农民工的子女,但父母也只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同样没有可利用的家庭背景,对求职成本也希望尽量做到能省则省,我们也有相同的求职困扰。”一位“中间代”的受访大学生这样说道。
(编辑:夏腊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