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武汉商业服务学院举办2010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2000余名毕业生迎来了6000多个工作岗位,这其中包括17家国有大型控股企业和多家五星级大酒店[11.44 -0.52%]。和去年相比,今年用人单位开出的月薪,平均比去年增加300元左右。
就在本科毕业生遭遇求职“瓶颈”的时候,不少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却一路飘红,红得有些让人羡慕。
“高职生动手能力强、知识结构更加适合企业需求,到岗后经过系列培训,很快就能成为高级技术人才。”对于高职生走俏,武汉新港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克利如是解释。
这样的感慨不只是在武汉才有,全国很多地方都呈现出类似情形--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看上去很美”。
韦鹏是江西服装职业技术学院2009届毕业生。毕业前,他前往浙江红树林服饰有限公司实习,因为专业技术能力过硬,他顺利地被这家企业录用。在他看来,“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在国内服装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用工需求减少背景下,江西服装职业技术学院2009届毕业生就业仍“逆市走俏”。学校有就业意向的2870名毕业生就被用人单位早早抢聘一空,国内6家知名服装企业甚至采取订单方式“预订”学校2010届毕业生。
事实上,许多职业学校都能根据地方产业升级、生产技术更新,对课程内容、结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不断改革,随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摸索出学校教师进企业、实训基地建到企业、技术专家进课堂、订单培养等一系列好经验,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相比之下,目前不少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这恰恰给了职业学校以施展拳脚的舞台。
(编辑:叶玉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