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第五届“振兴杯”大赛决赛现场发现,有很多省市、企业都是本着锻炼新人的目的组队参赛的,“80后”占到最大的比例,其中不乏“90后”的身影。比如黑龙江代表队几乎是清一色的“80后”,年龄最小的选手还是个“90后”,1992年出生。同样的状况也出现在内蒙古代表队,年龄最大的也只有27岁。这些选手年龄虽小,但技术水平却并不逊色。
“80后”、“90后”渐成一线主角
“我们这次参赛的涂装工,在平时工作时,目测配色有时比电脑配色都精确。”哈飞汽车集团这次有3名年轻的涂装工参加第五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决赛,集团团委书记吴清风虽然没有亲自带队到比赛现场,但对拿奖充满信心。“我们集团的涂装工本来有一名1984年出生的高级技师级,参赛经验丰富,但这次为了锻炼新人,没有让他参加本届比赛。”吴清风介绍。
事实上,赛场背后,“80后”和“90后”早已走上各企业的生产一线,成为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后备军。
两年前,在团哈尔滨市委主办的第八届青年技能大赛上,23岁的朴晟君拿到涂装工比赛的第一名,由于技术过硬,表现出色,一跃成为哈飞汽车集团最年轻的高级技师。如今,朴晟君已经成为哈飞汽车集团导师带徒活动中最年轻的导师。
在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公司,“80后”的一线青工有3000多人,占到35岁以下青工总数的一半。这部分青工正在成为企业的主力军。
新生代让老专家自愧弗如
作为第二届“振兴杯”大赛钳工比赛的第三名,沈阳黎明集团有限公司的孙家宇仍然在追求的目标是,两个工具间的配合间隙不超过0.02毫米,“我做不到,但沈阳有一个汽车公司的‘80后’小孩就能做到”。技能人才的新生代让老技术专家也自愧弗如。
“现在的‘80后’、‘90后’,跟我们上学的那个时候不一样,现在的孩子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第一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工具钳工第一名的得主曲骊,现任辽宁丰田金杯技师学院实习厂副厂长,他十分了解现在这批青年工人的特点:“这些孩子新鲜想法多,喜欢上网,同样的东西,放在网上给他们看,他们就接受得特别快。”
对于新生代技能人才,曲骊也表达了自己的期望:“这茬孩子由于思想比较独立、有个性,所以也就不容易管理,要想成为高素质技能人才,‘80后’、‘90后’的青工首先要从理念上认同技能成才这条路,明确自己的目标,然后还要再多一点吃苦的精神。”
山东齐鲁石化公司团委负责人杨霞也认为,这些“80后”的学习能力都很强,但是,个性也很明显,合作精神、适应大环境的能力都有待在实践中逐步磨练。
给年轻人更多机会锻炼
“新招来的技术人才,学历比较高,却不见得有多强的实践能力。”杨霞说,因此,共青团的品牌活动“导师带徒”在企业里长盛不衰。导师不仅仅教学生技能,而是综合素质的带动。“企业的发展要求这些‘80后’加快成长,他们是企业的未来。”
而要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培养几个青年专家,而是全面提升青工素质。
从2007年起,经过充分调研和积极协调,马鞍山钢铁股份[5.55 -0.18%]有限公司团委在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比赛工种的基础上,每年增加一到两个企业主线工种,并与团市委、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协调,将其列为市级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竞赛工种。2007年竞赛中增加了焊工项目,参赛人数达90人。在2008年的竞赛中,增加车工项目,参赛人数更达到150人。此前不能参加全省、全国比赛的青工因此获得了更多参赛和破格晋升的机会。2007年以来,该公司20多名青工在市级以上大赛中取得前三名以上成绩,破格被聘为工人技师,享受相应的月度津贴。
也是为了让年轻人更快成才,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公司利用现有高级技师108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两人,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及关键岗位技能带头人近20人的优势,对应建立了35周岁以下青工的计划培养库,打破单位界限,采取“捆绑式”高师带高徒新型结对方式,为企业培养人才。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参加第五届“振兴杯”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决赛的,很多都不是企业最顶尖的技术能手,获奖结果不是目的,参与的过程才更重要,给更多年轻人机会、让“80后”、“90后”尽快成长,已经成为企业的共识。
(编辑:叶玉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