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2日,随着《乌鲁木齐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实施,乌鲁木齐市启动了大学生就业见习计划,专供离校尚未就业的乌市生源的大中专毕业生进行就业见习。
今年1月20日,首批106名见习毕业生被分派到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10个街道办事处,但是,当天到各个街道办事处报到的人数不尽如人意,有一半毕业生因为各种原因爽约。
政策:社区见习等同基层工作经验
据了解,为了帮助大学生走上见习岗位,乌鲁木齐市政府有关部门精心安排了见习岗位。按照《办法》规定,见习毕业生见习期限为1年。在见习基地见习期间,由再就业资金为每人每月提供550元的见习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乌鲁木齐市当年最低工资标准。企业如果被授牌作为见习基地后,企业每月为毕业生发放不低于300元的见习补贴。
乌鲁木齐市人才服务中心主任王欣梅告诉记者,结合乌鲁木齐市实际,除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外,街道、社区、乡镇也被纳入到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的范畴内,这在全国尚属首次。为此,《办法》对在街道、社区、乡镇等见习的毕业生给予了一些政策倾斜。见习毕业生的见习时间将被视同基层工作经验时间,乌鲁木齐市属事业单位在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时,凡见习期限满1年及以上的毕业生,其公共科目考试总成绩加5分。
王欣梅说,为了让每个见习毕业生就近见习,降低他们的见习成本,乌鲁木齐市人才服务中心、各区、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分别对这些毕业生的住址一一进行了核对,基本上都安排他们到距离住处最近的社区、街道办事处见习。
大学生:专业不对口,难学到东西
然而,政府精心为大学生安排的街道、社区见习岗位,却遭遇大学生冷落。1月20日,首批106名见习毕业生被分派到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10个街道办事处,但是,当天的报到人数却只有一半。对此,乌鲁木齐市人才服务中心人才流动开发部部长张钦生感到无奈。
张钦生介绍,从去年7月大学生离校后至今,未就业的大学生数量在下降。这些学生中大多数处在就业前的过渡期,大学生就业见习计划从报名到大学生开始见习,时间跨了3个月,其间,有一部分人考上了公务员,有的考上了研究生,还有一部分人找到了工作。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尽管参加了见习前的岗位培训,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机会。在当天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位曾参加过培训的大学生,当日却没有到街道办事处报到。这位大学生告诉记者,他之所以没去报到,主要是考虑社区见习岗位与自己的专业不对口,学不到东西。对于这个几百元钱的过渡性岗位,家人也不是很支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首批确定的106名到社区见习的大学生,只有55人参加了岗前培训,坚持到上完课的只有13人。1月20日,应有106人到乌市沙依巴克区的10个街道办事处报到。但是,记者从沙区友好南路街道办事处、西山街道办事处、八一街道办事处等5个街道办得知,每个街道办事处分到的见习毕业生在10人左右,而前来报名的都只有3人至5人。
专家:社区是积累经验的好平台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许多大学生对街道、社区工作不了解,对政府出台的见习政策没理解清楚,加之对未来就业目标定得太虚是造成见习岗位受冷落的主要原因。
“我们这儿一共分了10名大学生,但是只有3人报到了。”乌鲁木齐市沙区西山街道办事处劳动保障所负责人贾乐对记者说,“其他7名大学生我都通过电话进行了核实,有的说父母给安排好了工作,有的说考上了特警,还有的说另有打算。”
贾乐说,街道办事处很需要新鲜血液,尤其是拥有一定知识层次的人员。对于见习岗位受冷落,贾乐认为可能是大学生对社区工作的认知程度不够,感觉自己所学专业派不上用场,在社区工作就是浪费时间。
1月20日上午,记者见到了前来乌鲁木齐市沙区红庙子街道办事处天海社区上班的周滔。去年,周滔毕业于新疆农业大学国土资源管理专业,他是为数不多已到社区见习的大学生之一。他说:“大学生应该把心态放正,见习是在为自己积累经验。”
张钦生说,社区工作可以让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接触到各个层面,可以帮助大学生从中积累社会经验,为以后的就业打好基础,毕业生和家长都应改变旧有的观念。
有关人士认为,大学生不应该把见习岗位当成“鸡肋”。王欣梅认为,见习能给大学生很多收获,增长见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开阔视野,对大学生正式就业有很大帮助。大学生们要转变观念,从基层做起,积累经验,不要想着工作一步就能到位。此外,见习岗位遭冷遇,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如何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好的重要课题。
(编辑:叶玉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