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届高校毕业生即将面对人生的选择,笔者近日在兰州多个招聘会上采访多位应届毕业生发现,一度向往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大显身手的高校毕业生,基于高消费、生活等方面的压力,转而竞相追逐二三线城市。
“大城市我想去,但是竞争太激烈,刚毕业没有经验的大学生很难立足”,已成为中国人寿保险江西赣州上犹县业务经理的兰州大学07级学生毛芳舒说,中小城市有很多未曾开发的事业“处女地”,只要有真才实学的本领和努力拼搏的干劲,留在二三线城市“也能获得很好的机遇和个人发展的空间”。而在短短的三个月里,将公司业绩由“零”到几百万的冲刺,更坚定了他的信念。
笔者随机采访调查的50位高校毕业生中,只有6位同学笃定非北上广等大城市不去,而超过半数的学生则对“安居”于二三线城市情有独钟,甚至有意从基层做起,大学生“村官”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当然,大城市有大视野,高校毕业生对“一线”城市有梦想确在情理之中。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诸多二三线城市成为后起之秀,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也在摸索中前进,发展过程中人才缺口严重,竞争压力相对较小,开发未完全,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等,显然也是吸引毕业生眼球的那块“磁铁”。
据智联招聘公布的数据,2009年,中国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劳动力需求之间的比例为1.38∶1,到2010年这一比例就变为0.99∶1。根据万宝盛华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一线城市的求职总人数约为3593万人,二线城市的求职总人数约为3290万人。二线城市人才需求与供给的倒挂现象,确实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打开了个口子。
刚从上海实习回来的兰州大学学生郭荣给笔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大城市消费水平高,3000块钱的工资,租间差不多的房子就要1000多,交通费一个月也要300左右,一顿午饭10块,每个月就是700多,加上同事聚会还有杂七杂八的开销,只能勉强度日,万一生病就更是入不敷出了”。郭荣认为,虽然一线城市的丰厚待遇令她向往,但一线城市的巨大花销也令她难以招架,“心有余而力不足”。
从大四上学期开始,兰州商学院的韩佳就开始参加各种双选会、招聘会、宣讲会,主要找的是和她专业有联系的行政方面工作,“其实我不想走太远,只想在甘肃附近,有个安稳的工作而已”,韩佳说,留在家乡附近的二三线城市工作能让她“更方便照顾家里人”。与她有着同样恋家情结的还有甘肃中医学院的几名女同学,她们的目标就是“到临洮县中医院上班”,因为家在临洮,“走得太远家里人不放心”,所以只得就近选择,她们也成了“守土一族”。
(编辑:dingr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