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名:

码: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登 录 注 册

首页 >> 职业指导 >> 南京“蚁族”大幅下降 毕业生走上“回家路”

南京“蚁族”大幅下降 毕业生走上“回家路”

来源:凤凰网    日期:2011/5/9    

调查发现,更多大学毕业生开始正视现实,七成愿回老家或离老家较近的地区工作。

五月,又到毕业季。就在一年前,本报做过一篇报道《月入不到1500元,记者体验南京“蚁族”生活》,对南京以大学毕业生为主的蚁族群体的生存状态进行了系统的报道,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如今,一年过去,曾经的“宁蚁”们在这一年里发生了多少改变,是在这座城市中扎下根,还是最终离开了这座寄托着他们梦想的城市呢?而且,随着大四生活接近尾声,又一批大学生即将告别校园走上社会,在求职难依然没有根本性改变的今天,更多来自农村或县城的毕业生们,是否像他们的师兄师姐们一样,继续“前赴后继”地走上“蚁族”之路?

记者在近日的调查中惊讶地发现:和前两年相比,今年愿意留下甘当“蚁族”的毕业生明显少了,从去年的近五成降至不到三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南京师范大学10名大三学生“卧底”调查了南京600名“蚁族”,这份调查报告或许能给我们一些答案……

去年近五成毕业生愿当“宁蚁”

今年仅剩下不到三成

“如果在南京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你愿意当‘蚁族’还是回家乡?”这是记者对2011届毕业生进行的专门调查。在受访的100名南京各大学的大四学生中,七成以上的学生都选择了回老家工作。其中,苏中苏南籍的学生几乎80%都选择了回老家或是离老家较近的地区工作;而来自苏北的学生则更多地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留在南京拼出一片天。

苏锡常学生基本全选回家

在回答“为什么不愿意当蚁族”这一问题时,房价、物价成为关键词。以南师大2011届某专业毕业班为例,班里35名学生中,只有10余人铁心“留南京”,而老家为苏锡常地区的学生基本上全选择回家。

回家有“主场优势”

一名来自山东日照的女生告诉记者,南京的房价让人感觉高不可攀,日照的房价虽然也有些吃不消,但终归离家近一些,消费也不高,心理上也能获得一点安慰。

“干吗呆在南京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苦日子?”南京工业大学的一位毕业生告诉记者,她选择回老家徐州的一家德资企业也是有原因的:她认为,像南京和苏锡常这些城市消费水平较高,自己回家有“主场优势”。

去年近五成毕业生愿“漂”

和2010年的毕业生相比,“倦鸟归林”的现象在2011届毕业生群体中体现得更加明显。记者曾经在2010年省毕业生专场洽谈会上做过一个调查,55%左右的参会毕业生都选择了向家乡企业投出简历,但仍然有45%的毕业生想留在南京,甚至愿意往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跑。

为什么不愿意当蚁族 月入不足2000

一顿饭超过5块都嫌贵,怎么过?

为什么不愿意当蚁族了?一份来自南师大的调查报告或可以让我们“窥豹一斑”。

从2010年8月到今年3月,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10名大三学生“卧底”南京市7家“蚁族聚集地”——分别位于栖霞区马群地区、水关桥、奥体中心附近和南京大学旁的“求职公寓”,历时6个月深入调研了600多名毕业生“蚁族”,写出了10万多字的调研报告。

大多搞保险推销、卖手机

这600人中,男女毕业生各占一半,都在300人左右。

从具体分布比例来看,从事IT业的“蚁族”最多,占70%,而且大部分是男生,这里的IT业除了中小IT企业提供的软件开发岗位外,在手机连锁店卖手机也在其中;从事广告营销的“蚁族”数量紧随其后,约占18%;在餐饮行业和导游业工作的比例都是5%,而且女生比较多;自己开店当老板是少数,不到2%。

月入低于2000,没有“三险”

但不管在哪个行业,“蚁族”们的收入不太高,平均月收入低于两千元,绝大多数没有“三险”和劳动合同;有的甚至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多靠家里父母接济度日。

因为收入过低,消费捉襟见肘,他们“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有64.3%的受访“蚁族”没有吃早饭的习惯,有85.4%的人将一顿正餐控制在10元以内,大多数一天只有一顿到两顿饭,一顿饭超过5元的都会嫌贵。

婚恋难解决,女蚁族更焦虑

调查显示,“蚁族”中未婚者占绝大部分,其中23.2%与异性同居,但因为经济原因,很难走上婚姻之路。此外,在婚恋问题上,女蚁族表现得更焦虑,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徐锐 杨甜子 蔡蕴琦

一年前记者采访过的“宁蚁”们

有的升职了,有的回老家当了“中产”

一年前,记者曾加入“宁蚁”一族,和他们共同生活了一个月,深深地体会到他们的斗志与无奈。一年后的今天,他们过得怎么样?是否看到了理想的曙光?昨天,记者再度走近。

一年的时间,让“宁蚁”们的生活发生了相当大的改变,甚至出现了不同的“种群”:第一种是“挣扎”型蚁族,他们依然和当初的“前辈”们一样,处在“最黑暗”的时期;第二种,已经破茧成蝶,逐渐找到突破口,越战越勇;第三种,“蚁”过之后告别南京,回到二三线城市开始新的生活。

越战越勇

月收入1000升到了3000

在奥体附近一家软件公司做IT的李毅,一年前记者曾去过他的宿舍,那个拥挤不堪的“蚁巢”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昨天,李毅带记者去了他自己的“小巢”,依然小到不能再小,但却让他看到了希望。

三年前,李毅从外地高校毕业后硬是“挤”进了南京。刚进公司时职位是个小助理,1000元一个月,所谓“包住”是很多人一起挤在一间五六平方米的房间里。“小到没法转身,就摆了四五张高低床。”如今,三年的打拼,他从助理升为正式软件工程师,薪水翻了三番,每个月能拿到3000元左右。

不久前,单位分了一间单身公寓给他,这回终于有了衣柜和卫生间。虽然房间仍然只有5平方米,却向他释放了一个彻底告别“蚁族”的信号。

找到了月薪4000的工作

至今还“蚁”在马群附近的王宇陶也是地道的农村娃。从南京一所大专毕业后,他当起了蚁族,但却是快乐的“蚁族”。刚开始,王宇陶尝试了各种小生意,每月收益不固定,多的时候每月赚上万元,少的时候1千元不到。最近,他终于在南京一家民办学校找了一份固定工作,平均每个月四千元。

继续扎挣

连顿饺子都不敢吃

一个月伙食费不超300

南京某大学毕业的张红是位于奥体中心附近一家“求职公寓”的长期住客。前天晚上8点半,她正在吃饭——一只价值3.5元的肉松面包。公寓老板娘问她要不要吃点饺子。张红问:“多少钱?”老板娘说:“4块钱一两,要不?”张红摆摆手。

毕业后,她向父母借了五万元钱,和同学合伙开了家铺子,前期两人凑的十万元都砸下去了。

“我们住的是六人间,一晚要20元,如果长期住,老板娘包水电,一个月给300元就行。”这间六人住的屋子不到10平方米,左右各摆了三张双层床,窗户下面一张桌子,桌子上散落着饭盒、方便面,还有几本书。张红吃饭的钱能省则省,一个月不超过300元。

男女“混居”

女生洗澡都没了避讳

随后,记者来到南京市玄武区的另一“蚁族”聚集地——“水一方”公寓。房间的右侧是一排洗脸池,每隔一段距离有一面镜子,房间的左侧有几个带门的隔间,上厕所和洗澡就都在这一个个小空间里进行。

“在这儿洗澡你永远不会知道在那一侧是男是女。”来这里“卧底”的南师大调研组的张梦园同学告诉记者,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和她住的女生每天洗完澡出来就穿一件刚刚遮住臀部的汗衫。当被问及会不会被异性看到带来不便和非议,她一脸满不在乎地丢下一句:“看看,又能怎样?”

“确实,当温饱问题占据蚁族们生活重心的时候,谁又会顾得上其他呢?”张梦园对此表示理解。

离开南京 回苏北老家

过上了买房买车的日子

吴鹏飞,也是去年记者采访过的一个蚁族。但昨天记者辗转再找到他时,却发现他已经离开了南京。在和记者视频通话时,回忆起在南京两年的“蚁族”生活,吴鹏飞不愿多提。

前年,他和女友一起留在了南京。因为缺少经验,吴鹏飞的底薪才1200元,和女友的工资加起来才2500元。两个人光房租就要800。

为了生活,小吴每天7点下班后到苏宁当一个多小时的推销员,女友则做家教。“能挣一点是一点,开销实在太大,”吴鹏飞告诉记者,一个月辛苦忙袭来几乎没有剩余的钱。

“南京太大,而我太渺小。”终于,在去年6月,吴鹏飞带着女朋友回到了苏北老家。

在父母的安排下,小吴和女友在一家不错的单位找到工作,吃住全在自己家。小吴每个月的固定工资虽然只有1000元,但每个月奖金有500元,年终还有万元大红包。今年年初,小吴买了辆QQ用来上下班,生活开始步入小康,“我也算我们这里的‘中产’了。”在父母的帮助下,吴鹏飞在家乡的繁华地段买了一套150平米的房子,两人明年就准备结婚。

像小吴这样回家的蚁族不在少数,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从此过上幸福的日子”。不过,和在大城市相比,家乡的生存压力终究是要小一些。

回家前的开销

●收入:(工资1200元+奖金300)×12+年终5000元=23000元

●支出:(房租800+水电100+伙食500元+其他350元)×12=21000元

●盈余:2000元

回家后的开销

●收入:(工资1000元+奖金500元)×12+年终奖10000元=28000元

●支出:(汽油费400元+电话费50元+其他开支200元)×12=7800元

●盈余:28000-7800=20200元(预计一年的收入)

无论在哪里生活

都要积极向上

“刚从学校走出来时,你不可能一个月挣6万美元,更不会成为哪家公司的副总裁,还拥有一部汽车。”

——比尔·盖茨

全国蚁族人数将超百万

据《中国人才蓝皮书(2010)》指出,目前,仅北京地区保守估计“蚁族”就有10万人以上,此外,上海、武汉、广州、西安、重庆、太原、郑州、南京等大城市也都大规模存在这一群体。据初步分析,全国“蚁族”人数将在百万人以上。

陈道明坦言也曾“蚁族”

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就会发现,“蚁族”并非社会隐患。有媒体曾刊登《别给“蚁族”涂上过多悲情色彩》的署名评论文章,文中写道:“虽然有就业难、贫富差距大、房价高等需要这个时代的年轻人面对的困难,但哪个时代的年轻人在他们刚走入社会时不曾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困苦?”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影星陈道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自己也曾经是一名“蚁族”,甚至在太太怀孕时,一个月内搬了三次家。

世界各国都有”蚁族“

据《纽约时报》报道的日本“胶囊旅社新秀510”,该“胶囊旅社”的楼道两排全是整整齐齐的格子间,好像火车卧铺。全封闭的格子铺共分上下两层,每个格子间深不过2米,宽和高不过1.5米,一个人在格子间里最多能半躺半坐着。

在美国,不仅同样存在“蚁族”,还有“蚁族村”。曼哈顿的东百老汇地区,破旧的老房子被分隔成若干房间。一个房间七八平方米,铺3张床,月租是每个床位250美元至300美元,几十个人合用一个厕所、浴室。

各国“蚁族”尽管生活方式各异,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艰苦只是暂时的,经过个人的努力和拼搏,他们终究会脱离“蚁穴”。

年轻人走向成功的初级阶段

也有媒体从“蚁族”现象产生的源头入手,试图寻找解决路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蚁族”,承认“蚁族”是处于快速发展中的社会的正常现象,是社会分工与合作的必然结果。大部分的“蚁族”在经历几年的“蚁式”生活之后发生较大转变,要么通过自身努力找到更好的工作成功“脱蚁”,要么认识到自己不适宜在大城市发展而回归故里寻找新的希望。“蚁族”生活只是暂时的,它让毕业生正视劳动,懂得付出。

在哪里生活,都要积极向上

南师大教育心理学副教授殷飞认为,“蚁族”出现,有一定的社会因素,比如高校扩招。然而毕业生们依然受着传统世俗观念的束缚,特别是来自农村、偏远地区的毕业生,为了给父母、亲朋一个交待,必须“扎”进大城市。很多大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没有权衡自己的社会资本,没有评估实力,哪怕做“蚁族”,盲目留在大城市。

“对于蚁族,我们应该宽容接纳这个人群,同时希望社会能给还大学生一个更客观的生存环境,让他们不再承受过重的道德压力和面子压力,能冷静评估自己,为未来作一份规划。同时,我们也渴望地方政府为大学生回老家创业、发挥才能提供更多的平台。”

(编辑:dingrui)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园林网  yuanlin.com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电话:0571-86438262
战略合作:中国电子商务协会 浙江省花卉协会 浙江省林检站 浙江省林科院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B2-20100396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
广告经营许可证编号:3355666522650 园林绿化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