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到基层调研,发现大学生“村官”不在村、不为村的现象比较突出,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村官”长期被借调乡镇或部门,在职不在岗;有的只顾复习备考公务员,也没有安心在村里干;还有的在村里打杂、跑腿、拎包包,没有直接从事村务工作。凡此种种,导致一些“村官”在农村没有得到多少锻炼。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本意是培养基层干部、建设新农村,这是中央和省委加强基层基础的重要战略安排。大学生“村官”学历高、有知识、观念新、有闯劲,是农村基层急需的紧缺人才。自2006年开展这项工作以来,我省累计选聘大学生“村官”2.4万余名,为农村基层输送了新鲜血液。
作为大学生“村官”,要在希望的田野上放飞梦想、健康成长,要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就应该安心农村、热爱农村,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只有真心投入、真情付出,才能赢得基层群众发自心底的信任,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
在这方面,大学生“村官”、临海市涌泉镇炉头村党支部书记项玉君是很好的榜样。她把村民当作自己的父母,村民把她当成自家的闺女。为了村里的事,她吃不香、睡不好,哭过、累过,几年来的工资和补贴都贴给了村里,她创办的果蔬专业合作社为群众解决了卖橘难……一位“村官”改变了一个村的面貌,项玉君因此荣获2010年浙江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金牛奖”。她的经历告诉人们,别看“村官”工作在农村基层,面对的是农民群众,要干好很不容易,真正干好了也一定会有出息。
“三年“村官”路,受用一辈子。今后不管走向哪里,我都会时常想起这片深情的土地,想起可亲可敬的父老乡亲……” 这是一位“村官”的真情告白。知识和激情改造着乡村面貌,乡间小路为“村官”接上地气。农村天地广阔,是了解国情省情民情的窗口,是有志青年磨砺成长的沃土。大学生“村官”应该珍惜这难得的锻炼机会,珍惜这宝贵的人生经历。只有在村为村、身入心入、真知亲知,真正融入到农民群众中去,切身体验他们的酸甜苦辣,诚心诚意地为乡亲办实事做好事,才能经受实实在在的基层磨炼,不负组织和群众的期盼,不负大好青春年华。
大学生“村官”是一笔宝贵的人才资源。县(市、区)委组织部要把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工作直接抓在手上,加强“村官”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引导他们在农村锻炼成长。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要主动关心大学生“村官”,给他们定岗定责,为他们在村干事创造良好条件。对优秀大学生“村官”要实行重点培养,有意识地交任务、压担子。上级机关不能随意借调截留大学生“村官”,这要作为一条规定明确下来。
(编辑:dingr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