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河源市柳城镇支教的陈欣回忆,几名队员一起扫地、擦床板、洗厕所,终于改善了住宿环境。
●到农村做社会实践服务队的黄嘉敏和同学把选修制带到课堂上,新鲜的教学方式连邻村的孩子也吸引过来了。
●22个来自华南师大石牌校区的大学二年级学生终于和学校围墙外的石牌村61个外来工孩子在这个夏天产生了交集,给他们上了9天的兴趣班。为此,他们得提前想办法自筹5000元的经费。
正值暑假期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走出“象牙塔”,到乡村、社区等基层进行社会实践。一两个月的短暂造访,到底能让他们收获什么?他们还面临哪些难题和困惑?
本报记者对广东省30名参加今年暑期社会实践的大学生进行调查,80%以上的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活动表示认同;52%的大学生认为,参与实践之后,社会的轮廓更加清新了;而有36%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与想象中是有差距的;认为社会与预想中完全一致的只有12%。但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也面临着指导和资金等方面的困难。
她们改善了住宿环境
“我们是来支教的,不是来享福的。”
在众多的暑期社会实践地点中,许多大学生都会选择偏远的农村。起而行之的是,他们发现仿佛走进了一块陌生的土地。
来自惠州学院的陈欣向记者描述了第一天到达河源市柳城中学的第一印象:“刚进入宿舍确实触目惊心!”坑坑洼洼的水泥地板铺满灰尘,床板是由几块木板拼成的,上面还有动物的粪便。天花板上写满了字,阳台墙壁爬满了青苔,厕所更是“惨不忍睹”。
“没想到同行的几个女生二话没说立马动手干活。”她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几个队员一起扫地、擦床板、洗厕所、倒垃圾,还有人被脏东西吓到干呕。最终,“可怕”的宿舍变干净了。洗澡成了乡村实践中的一件大难题。她们每天都用发黄的冷水洗澡,因为突然停电,两个人要一起洗澡。“我们是来支教的,不是来享福的。”陈欣说。
他们的创意丰富了留守儿童课堂
选修制的到来,吸引了邻村的孩子和教工子女,班里人数暴增,几乎多出了一个班。
在农村除了环境问题以外,设想中的一些活动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中山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郭怡婷等到河源紫金县龙窝镇琴口村进行社会实践前,精心准备了一台演出。但村子的条件太差,舞台是临时搭建的。为了防止坍塌,原本准备好的西班牙舞蹈等精彩节目无法全部上演。“演出完,我们的晚餐是由村民每家做的菜凑成。”郭仪婷感慨地说。
而实际上较之与硬件,农村教育的落后更让他们惊心。“100分的试卷,学生最低分考了3分,最高分也只有60分,大部分是20多分”。参加“爱心手拉手”阳光助学活动的广东商学院学生邹力介绍,学生不知道自己生长的故乡在地理上位于什么位置,甚至不知道首都在哪里;他们也没有人生目标,摆在他们面前的就是小学毕业后像父母一样出外打工。这个班上,80%左右的同学是留守儿童。而这些孩子的求知欲让他们印象深刻。黄嘉敏至今还记得,大学生们把选修制带到中学课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绘画、书法、街舞、空手道、电脑基础知识、声乐。意想不到的是,邻村的孩子和一些教工子女陆续过来,班里的人数不停地增加,仿佛增加了一个新的班级。
经过实地调研,广东商学院的学生发现,物资匮乏并不是导致乡村孩子辍学率奇高的核心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大部分乡村老师责任心不够强和缺乏家长的监护。“乡村教师待遇很低,根本没办法留住人才,留守的老师也是一门心思往外走,根本无法把心思放在学生身上。”他说,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回来一次,孩子们大部分都无人看管。
他们学会了承担责任
“学校是一座象牙塔,很多时候即使我们犯了错,师兄们也会耐心引导。但是在社会,只要你犯了错,就一定要承担责任,没有借口。”
来自华南师大的刘程渊是“接力幸福·爱驻石牌”公益项目的负责人,这个从小生活优越的男孩,从未想过自己会为了几千元“吃尽苦头”。
“社会实践的初衷是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也接触一下社会。”在这个于炎热的夏天里,刘程渊和他的团队想去学校附近石牌村里开暑期兴趣班,陪村民和外来务工子女过好暑假。
经费成了迎头第一棒。根据预算,他们要开好兴趣班至少需要7000元,但学校只批了2000元给予支持。为了找到其余的5000元,他们几乎跑断了腿,最后争取到某电脑卖场的赞助,这让他们兴奋了很长一段时间。
但要拿这5000元并非件易事。为活动设计海报、幕布的时候,他们没有把商家的LOGO放上去,也从没想过要这样做。等队员辛辛苦苦地把设计图做出来发给商家的时候,对方要求一定要把企业的LOGO放上去,不然不给打印。“我们只能急匆匆地修改。”刘程渊无奈地说。类似情况还出现在设计文化衫和帽子的时候,因为商家的一句话,画了几天的手稿要重新来过。
争取到赞助、与商家角力,成了他们给自己上的第一堂社会实践课。一开始,刘程渊和队友们也只会破口骂娘,但后来他们学会了调整心态:商家按要求给赞助,如果大家不按照要求履约的话,他们不给印制也是合理的。“这就是社会,对方给了任务,你就要按时按量完成,不能找任何借口!”刘程渊说,团队通过社会实践,学会了在遵守社会契约的前提下如何完成目标。
“学校是一座象牙塔,很多时候即使我们犯了错,师长们也会耐心引导。但是在社会,只要你犯了错,就一定要承担责任,没有借口。”刘程渊总结说,这次社会实践的收获很大,真正走出了象牙塔,认识了社会。“只有真正到社会中去走一走,看一看,才能发现自己身上还有很多不足。”
■困惑
谁来支持大学生
进行社会实践?
大学生社会实践普遍缺乏指导和资金支持
实习、辅修、兼职、旅游……暑假来临,摆在大学生面前的选择越来越多,花一两个月参加社会实践到底是否有意义?
刘程渊告诉记者,当别人问及大学生最不能错过哪一项活动时,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社会实践”,因为“它给我一个机会去深入以前所不了解的地方,使我得以关注更多地区的发展,不同的环境也让我学习到更多。”
对于大学生们来说,社会实践是他们放远眼光、接触社会的一种重要尝试。
记者的调查中发现,有20%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非常有用,认为有一定用的有72%,认为几乎没用的只有8%。而对于“社会实践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设想”的问题,有24%的大学生表示,达到了且有意外收获。而认为基本达到的有44%,认为达不到的有32%。
但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们也面临不少难题与困惑。例如缺乏指导——不少学校也要求必须配备至少一名指导老师,也会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但在实际中,指导教师能够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大学生们必须学会独当一面。
另一大问题是资金。一些团队通过争取与商家合作获得赞助,但更多时候,许多远赴山村的支教队伍大都是自费进行。赴梅州支教的王同学说,学校的经费只有750元,我们每个人算下来要自费600多元。因为“高门槛”,很多人放弃了实践机会。
记者调查发现,“仅用学校的经费就足够”与“全部要自己自费”均占17%,而“学校给予的经费加上自己拉的赞助就足够”的占25%,而有41%的学生认为经费不足,但只有小部分要自己自费。
(张胜波 邱妍 肖红 邹力)
实习之囧
暑期过半,不少同学即将结束实习。实习是大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稍稍体验了社会生活的实习生们都碰到了各种各样的情况,也有着种种不同想法。近日记者深入走访广大实习生群体,了解到他们在与企业的磨合中所面临的不同问题以及反思。
囧状一 屡战屡败奔着500强去 回复寥寥无几
人多竞争激烈是找实习难的一个因素,而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大学生因对实习抱有过高的期望而错失机会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一心奔着500强去,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谢同学在暑期过半时也没有找到一份合适的实习。他告诉记者,屡投简历,回复的寥寥无几,即使有幸参加面试,但有的公司要求仍严格,几轮面试下来,还是被无情地淘汰了。“有符合自身情况的实习却又因为不是500强,心里排斥,觉得没前途也没钱途不愿意去做。结果实习没找到,只好以后再说。”
囧状二 疲于奔波来回两小时 不敢随便请假
“步入社会吃点苦是意料之中的,只是没想到会那么辛苦。”实习后,光是交通问题就让中文专业的罗同学受不了。
每天一早她就要从宿舍出发,搭一个小时左右的公交车才能到达实习单位,“时间长点可以,但实在太挤了,人一多,就到前门打卡,后门上车,经常一直站到下车。下班回来都六七点钟了,学校又没什么好吃的,感觉一回到宿舍就完全没精力。”说起实习的辛苦,罗同学一脸无奈,“半个月之后回家,我妈说我瘦了很多。”
在一家小型合资企业做行政助理的吴同学表示也有同感,“平时在学校里,起床晚了或感冒了,就干脆不去上课,老师也不会知道。连下场暴雨都可以为自己找个不出去的理由……可是实习就没有那么随便了,有点什么事就得去请假,多请几次还不好意思,毕竟受人管嘛。”谈起现在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小李无比怀念平日在学校里的自由时光。
囧状三 沟通吃力社团锻炼不管用 应酬放不开
同学们在大学干社团,总以为在社会实践方面得到了充分锻炼,可到企业实习后,不少同学表示“压力很大”,“完全不是想象的那么回事。”
对人际交往能力颇有自信的林同学不得不承认,到了实习单位后,平时在社团干得如鱼得水的他在沟通时也“有些吃力”。小林现在在一家省级事业单位实习,“单位里的人对我挺好,只是总感觉自己跟他们格格不入,不知道说什么话才合适,别人开玩笑的时候,我不知道要怎么接话,总怕自己说错,让大家都尴尬。”
此外,应酬的事也让小林比较烦恼,“总感觉不能很快地和大家打成一片”。看来,要认真融入社会,小林还要做不少功课。
反思
实习为什么?
积累社会经验 重新认识自己
“学习书本知识的能力跟实践操作能力并不一定成正比例,不仅接触的知识内容不同,而且学习的方法也会有差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三学生小鑫在一家媒体实习,“我认为时刻都要有清醒的头脑,要去学习各种陌生的知识,很考验一个人的沟通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可不像在大学,你准备好才开始。”
通过实习,大学生也为自己补了课。很多实习生都把实习看成走向工作的过渡,也许现在的经历就是日后独当一面的资本。
一直希望做教师的林同学在一所声望不错的高中做了一个月的语文代课老师后,对教师行业则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谈到收获,林同学一脸愉悦,她称自己体验到了一个语文老师工作的各个环节,如备课、讲课、阅卷、评分等,“以前做学生的时候觉得做学生很辛苦,角色转换之后,发现做老师也轻松不了多少。”
尽管辛苦,林同学也没有减低对这份职业的热情,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我认为,我有足够的耐心去做这些事,我希望自己以后可以以一位正式老师的身份站在讲台上。”
专业对口重要吗?
所学有局限 大学只是打基础
不少同学在实习前都认为专业一定要对口,才能算是学有所用,甚至对不对口的岗位心存抵触,然而在实习过后,他们的心态往往发生不同程度的微妙变化。
好不容易经过三轮面试进入一家国企的张同学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团队现在正在做一个营销策划项目,而他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对营销管理知识一窍不通,做项目的时候很受挫,刚开始什么都不懂,要重新了解很多项目管理工具、营销学里面的规则,“以前根本碰都没有碰过,随便学一下统计学就要花费好多精力,学得很痛苦”。
不过经过交流,他发现该部门副总竟是他同校同专业的师兄,师兄告诉他,“每一个专业都有它的局限性,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把其它欠缺的东西补齐了,那本专业的优势自然就可以发挥出来了”。就像他们做的这个营销项目,要把营销学、管理学、通信技术的知识补齐了,那中文专业的优势自然就会凸显出来。
通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张同学坦言只解了皮毛,但已很有信心去接触新的知识,而且现在做得挺好,还当上了团队的小组长,“我们到哪里都会碰上自己不懂的,即使是去一个所谓的专业对口的岗位,也需要重新学习很多东西。毕竟在大学里学的只是基础学科。”
不少同学在实践中发现,很多企业看重的是实习生的能力而非专业。一位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告诉记者,他通过面试进了政府部门实习,在党政办做文秘,“我想那些用人单位还是比较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专业倒是其次。”
(编辑:dingr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