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出生,6岁上学,18岁高中毕业考入大学,今年进入大四成为应届生,“90后”毕业生新鲜“上市”,由此开启了一个崭新的职场时代。“90后”毕业生在就业观念、工作地点、期望薪酬等方面有哪些鲜明特点?中国北方人才市场专家也对应届毕业生们给出了职场建议。
想进大公司期望高薪
最看重培训体系
十年前,应届毕业生都向往外企,工资高还可以满世界跑;后来,国企和事业单位因为稳定成为毕业生找工作的热门;现在,工作更加稳定福利更加优厚的公务员成为许多毕业生的首选。在外企、国企、民企和公务员之间,“90后”的毕业生到底在选择什么?
“我不会去国企,不会考公务员,虽然两者福利优厚,待遇很好,但我不想年轻的时候就过养老的生活。”今年大四的华师传播系的龙同学,觉得自己应该走出去闯一下,对她来说,“闯”的最佳途径是做一个媒体的记者,如果不能实现,她会选择进门户网站。
中山大学的卢同学想去外企快销行业的市场部门,诸如联合利华、宝洁、箭牌之类。在他看来,外企工资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会让一个刚进来的员工负责大项目,而国企是不会这样做的。
相比而言,广外英语专业的陈同学更愿意“四处撒网”。“各方面我都会去留意,公务员、老师、外企都会去面试,然后综合起来考虑哪个价值比较大。刚开始希望月薪达到5000元。”
在“行业发展、公司文化、职业发展、薪酬福利、培训体系、工作环境”六大因素中,应届毕业生小斌表示最看重培训体系,理由是“对员工培训投入的多寡,体现一个企业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一个愿意为员工花本钱的企业也值得员工为之付出”。或许是英雄所见略同,中山大学的卢同学也是格外看重培训体系。
自由、赚钱一样不能少
找工作尽量利用家庭关系
“90后”个性张扬,使社会对他们产生诸如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抗压能力、不把工作当回事、多“跳早族”、“啃老族”等偏见。“可能有部分人是这样,但并不能就此断定所有‘90后’都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抗压力。”小斌以自己为例解释说,“我曾在会计师事务所实习,有时候要加班到晚上11时,虽然有点郁闷和无奈,我也不会有太多怨言。”至于“认为面包会有的,不把工作当回事”,小斌认为这不太现实,不好好工作赚钱,会面临巨大的生活压力。
“90后”崇尚自由,选工作地点并不画地为牢。华工大四学生小睿表示,刚开始工作,想到多个地方走走,如北京、上海或香港、澳门,远一点如欧洲和美国。不过,从长远的角度来讲,在一个地方工作更有利于编织人际网。
现在有些人找工作是“拼爹”,尤其是“富二代”。“90后”的学生有没有想过借住家里的人际关系来找工作呢?小睿表示,“如果有关系的话,尽量利用会比较好。这种借力是一个跳板,能给予自己一个更大的平台去工作,而并不是想做那种光拿钱不干活的多余角色。”
专家:
90后要脚踏实地为自己正名
中国北方人才市场专家表示,“90后”毕业生在择业观念以及就业行业、地点等方面不同于“80后”,更加务实,更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但是,在薪酬、企业规模的期望值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个性张扬”对于职场新人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赋予了新人职场的青春活力,但又有可能被老前辈们诟病为“目空一切”、“妄自尊大”,况且由于某些原因,社会上已经对“90后”有些偏见,要改变人们的普遍性想法,需要“90后”更脚踏实地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自己正名。
(编辑:dingr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