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名:

码: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登 录 注 册

首页 >> 职业指导 >> 南京地名年轻专家“一将难寻” 现严重年龄断层

南京地名年轻专家“一将难寻” 现严重年龄断层

来源:凤凰网    日期:2012/1/4    

今年以来,(南京)市地名办一直在全市范围内招纳地名专家,以壮大专家库。目前,市地名办专家组仅有7人,平均年龄接近70岁,专家年龄出现严重断层。所以,吸纳培养年轻的地名学者迫在眉睫。但让市地名办头疼的是,既要熟悉南京古今地名,又要通晓南京历史文化知识,还要掌握地名管理工作的“良将”实在难寻。

7名专家平均年龄接近70岁

南京地名专家库成立于1999年。专家库现有7名专家,平均年龄接近70岁,主要由高校教授、地名机关退休人员组成。市地名办副主任陈悦欣介绍,最近几年,南京先后推出“老地名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千年古镇树碑建亭”等活动,这些地名专家就是活动幕后的“智囊团”。

今年74岁的徐兴钊是地名专家组成员之一,退休前是江宁区地名办主任,从事地名工作30多年,熟读过上千本南京史志书籍,曾两次参加我市大型地名普查,被人称为南京地名的“活字典”。每一个南京老地名,他都能讲出与此有关的典故。徐老举例说,比如成贤街,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以“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下诏在鸡笼山(今鸡鸣山)南建国子学,次年改称国子监,为明朝最高学府,也是当时世界最大高等学府之一。当时人们认为在国子监深造的人就是“贤人”,可入仕为官,故将国子监旁监生常走的街巷称之为成贤街。徐老说,小地名有大作用,地名蕴涵着深刻的内涵并发挥着广泛的社会作用。

深入多家高校寻找“良将”未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专家们渐渐老了。目前,专家库成员年纪最大的已经74岁。如果再不扩大专家库成员,再过数年,专家库将很难发挥作用。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马永立也是专家库成员,今年73岁。他说,南京的地名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地名文化建设、命名规范化等工作,是国内多数城市所不能及的。但马老也认为南京地名专家已出现严重年龄断层现象。

为扩大地名专家库,市地名办通过多种渠道,到我市多所高校的语言、民俗、历史、社会科学等专业寻找“良将”。但跟学者们说明情况后,有的对这一工作没有兴趣;有的表示对地名文化知之甚少,不能胜任;还有的参加过几次专家活动之后,便悄然退出。目前,有意向到专家组的学者只有一名南京大学的年轻教授。市地名办有关人员分析,除了这方面的人才较少之外,还可能与一些学者的时间、精力有限,经济效益一般有关。

南京大学曾有国内唯一的地名专业,但后来停办

对此,地名专家们却有不一样的看法。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胡阿祥分析说,在英国、美国、日本,100多年来,开展了广泛的地名资料收集和地名学术研究。这种资料收集与学术研究,弥补了这些国家历史文献资料的不足。但中国学者还没意识到地名作为“具有本源意义的文献”的独特价值。一个真正优秀的地名专家应该是具备语言、地理、历史、地方文化等多方面综合知识的“通才”,在“专家”渐多时代,这种“通才”却真的太少了。另外,地名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没有得到“独立”,历史地名学、地名学史等更是长期遭受冷落,大体废而不讲。

马永立教授说,南京大学曾受国家民政部委托,办过两届地名学专业。因为报考人数很少,且学生毕业后工作不好找,后来就停办了。此后,国内没有大学设过地名专业。马老认为,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地名一旦出了问题,不仅仅是找不着路的小问题,更可能是涉及国家领土主权的大问题。所以,政府要重视地名工作、地名文化,增加对地名工作的投入,培养地名后续力量。

(编辑:小白杨)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园林网  yuanlin.com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电话:0571-86438262
战略合作:中国电子商务协会 浙江省花卉协会 浙江省林检站 浙江省林科院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B2-20100396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
广告经营许可证编号:3355666522650 园林绿化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