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国的大人们对“90后”出生的孩子们看法颇多,很难理解属于他们的个性词汇、奇特发型、古怪行为。但随着今年夏天第一届“90后”大学毕业生步入社会,大人们不得不接受在不久之后必须和他们眼中“非正统”的新一代分享生存空间的现实。
张扬个性的毕业季
毕业季的狂欢中,这些被外界描述成“利己主义者”和“科技达人”的孩子们,热衷于通过互联网展示充满创意的“另类毕业照”,这也招致社会对“90后”的新一轮争议。
其中一些“重口味”的毕业照着实令旁观者大跌眼镜。
广东某著名高校2008级广告班孩子们在毕业照中,拉起一条横幅写有“××广告,你Fuck了我的青春”,横幅后面的每个毕业生手中都拿着一张纸,写满各种“求”“求关注”“求富婆”等,在微博上转载量颇高。
《中国不高兴》作者、著名文化评论人刘仰对这张微博上疯狂热传的毕业照猛烈抨击,称此类行为是粗俗的体现。另一些人则极力声讨,为年轻毕业生的胆量叫好。
另一组引发争议的毕业照来自大连理工大学。照片中学生在宿舍楼前摆出狂欢姿态,而一场仓库大火正在以此为背景的宿舍楼后熊熊燃烧、黑烟冲天。网民质疑毕业生在灾难前如此“淡定”“冷漠”。
社会观察人士称,另类毕业照引发的争议,仅仅是“90后”年轻人与传统社会发生碰撞的前奏而已,未来更多的碰撞,不可避免。“90后”彰显的强烈个性将带领中国走向更加开放?或者他们最终仅仅是未来社会的“麻烦制造者”和“惹祸精”?一切尚无从知晓。
傲慢与偏见
最初让“90后”孩子进入公众聚光灯视野的是他们使用的“奇怪语言”。许多大人们抱怨,无法搞懂当下年轻人流传的那些符号语言、外国单词、生僻汉字的准确含义。
他们开始获得广泛关注则源于在各大网络论坛灌水,不断贴出反主流的奇特发型和妆容。此外,他们还激烈地辩护自己对时尚的界定。
“这无可厚非啦。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一个人。”生于1990年的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陈雅儒在被问及如何描述“90后”时这样说。
“我们更注重自己内心感受,不会委曲求全。社会多元一些不好吗?”即将赴武汉一家银行工作的毕业生李雪娇说,“很多人说我们是脑残,脑残有什么不好呢?每个人都可以有独特的存在方式,社会应该更加包容、允许不同。”
中国传媒大学从事青年文化研究的刘笑盈教授说,“90后”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社会高速发展、社会环境变化很快,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的他们,所经历的文化环境也呈现出和过去的不同。
许多中国人会用出生在“哪个十年”来进行代际划分,一些人相信“十年”会孕育出不同的群体性格。比如正在陆续步入而立之年的“80后”年轻人,经常会被描述成“以自我为中心”,因为他们是1978年计划生育政策之后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
接下来的“90后”呢?他们成长在中国社会的“黄金时代”和“网络纪元”,一个经济腾飞、物质丰富、互联网普及的时代。
中国的互联网使用者在1999年只有400万,这一数字在2007年达到1亿3700万。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1年的调查显示,7至15岁的中国儿童中,超过七成至少上过一次网。
刘笑盈教授认为,“90后”年轻人拥有更多获取信息的渠道,他们身上的文化由此呈现出多元性;通常不迷信权威、比较注重张扬个性,都是“90后”的优势。
“尽管一些‘90后’孩子延续了‘80后’独立的特性,但他们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责任意识。同时有些‘90后’也很圆滑,可能因为父母从小就教导他们要‘机灵’些。”刘笑盈说。
出生于1980年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教师王冲与今年毕业生的成长时代整整相差“十年”。王冲的大学时代经历了从“网络进入到普通生活”到“网络迅速发展”阶段,新媒体并没有渗透至大学生活。
他发现,当下的“90后”大学生则时刻难离社交网络,频繁地上“人人”、刷微博,更新自己的动态、关注别人的变化,随时交换信息与观点。
“作为教师,我很关注这个现象,新媒体会告诉‘90后’很多事实与真相,是他们认识社会很好的渠道,新媒体的角色是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但前提是教育要引导一个对的方向,培养年轻人‘理性’与‘客观’,否则新媒体对于‘90后’就是娱乐而已。”王冲说。
现实来敲门
随着“90后”大学生步入社会,他们的现实主义、利己主义、多元文化将可能冲击中国的未来。
刘笑盈认为,当前中国社会尚处于改革和发展的探索阶段,许多事情以多元的方式存在,人的思考能力由此得到极大发挥,这种环境成长起来的“90后”们,其质疑精神很可贵。
然而,被视为“另类一代”的“90后”适应主流社会或许是个痛苦过程,首届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就是“第一关”。
由麦可思研究院于6月发布的《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简称《报告》)显示,在毕业生人数上升的背景下,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较为平稳。其中本科院校2011届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2%,比2009届88.0%上升了3.2个百分点。
受访毕业生则体会,就业市场的竞争惊人地加剧,薪水好的工作越来越少。《报告》指出,全国2011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2479元,其中本科毕业生为2815元。
李雪娇告诉记者,“在武汉一个月没有2000元生活不下来,起初并没想到找到工作后会因工资不高而难以生存,现在体会到经济压力很大,我们应届生很便宜的”。
河北传媒学院1991年出生的大三学生刘云鹏说,现在社会“拼爹”较严重,身边一些朋友没有文凭反而有正式工作,他担心家庭条件不好而找不到好工作,对即将步入社会心怀畏惧。
“作为‘90后’,我希望社会公平些。这样可以靠个人能力生存,不能很多事情都凭家长能力来决定。”刘云鹏说。
在教师王冲看来,尽管“90后”学生会更多关注自身利益,体现出现实主义的特点,抗打击能力较弱,却不好过多责怪他们。
“他们在求学中就历经激烈竞争,大学里面便能体会房价与就业的压力,无暇考虑更多。而十年前,我的大学室友却是作品获奖的诗人。不同‘某某后’的特点是中国不同时代留下的烙印。”王冲说。
(编辑:小白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