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一整天的选择与被选择之后,相信最想了解的是每次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本报记者每周末在沪上各大招聘会现场采访,与求职者一起体验应聘过程中的欣喜、焦虑和困惑。“职场兵法”推出“才市求职‘一点通’”栏目,试图把记者在交流会现场的发现记录下来,告诉求职者哪些行为是需要注意加以改进的,哪些行为是不可取的,而哪些又是值得推广的。目的是给求职者实用的求职指导。
镜头回放
某大型招聘会上。记者在某知名公司招聘摊位旁驻足。不到1分钟,就见有求职者向招聘负责人递上简历,双方的面谈由此开始。
招聘官看了简历后频频点头:某重点大学市场营销专业,1年工作经验,性格外向,有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要求应聘市场营销、销售等相关工作……快速浏览完简历后,招聘官开始提问。数轮回合之后,招聘官基本提问完毕,从他的表情看,对面试者的回答应该是满意的。
这时招聘官突然问道:“你老家在河南?来上海多久了?”
“是河南农村的,来上海近一年了,”求职者回答说。
“好了,今天的面试到这里,如果录取会在一周内通知。”招聘官结束了对话。
求职者走后,记者上前。招聘官告诉记者,此人基本符合岗位条件,只可惜普通话发音不标准,个别常用语吐字不准,乡音浓重。他应聘的职位是整天接触客户的销售工程师,如果普通话不标准,会影响公司形象,进而影响销售工作。虽然公司在招聘时对本地和外地求职者一视同仁,但如果语言能力太弱,是不会录取的。
求职“一点通”
记者随机采访了数家招聘公司负责人后发现,大部分公司都对求职者的语言规范有潜在要求。招聘方普遍表示,如果求职者有浓重乡音,一般不会考虑。销售、客户服务、主持、礼仪、公关、技术支持以及公共服务业的各类职位,对语言的要求更高,比如荷兰银行理财经理职位要求中就写明需掌握“标准普通话”。虽然大多招聘广告上没有明确指出此项要求,但在面试过程中,流利的标准普通话是入行的基本门槛。公司招聘方表示,目前求职者人人知道英语口语能力的重要性,可大多忽视了母语的重要性。其实说一口标准且流利的普通话,能给招聘官良好的第一印象,表现出自身优秀的职业素质。此外,这也是职业人思维能力、自信心和沟通能力的体现。
也许有求职者对企业“标准普通话”的要求不以为然,其实,“普通话不好会影响就业”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将日益凸显。记者前阶段从“世博会语言环境建设国际论坛”了解到,为进一步贯彻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更好地建设2010年世博会语言环境,上海拟立地方法规推行规范汉字和推广普通话。立法提出,中专、职校、大学等院校都要对学生进行普通话的培训和测试,大学生毕业时,普通话水平要达到二级水平。
届时,无论是上海本地生源的学生,还是外地生源的学生,都需要参加相关的普通话培训及测试。如果达不到相应的级别标准,就需要通过自觉参加培训不断接近标准。此外,拟推出的法规对包括商业、旅游等众多领域在内的公共服务行业将不仅提出“要推广普通话”的要求,更提出“要推广普通话测试”。待到立法正式出台的时候,也许不仅公务员、教师、播音员等职业需要普通话等级证书,公共服务行业可能也会因为一张普通话等级证书而更加青睐你,普通话水平的高低成为影响就业的关键。
(编辑:青紫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