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名:

码: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登 录 注 册

首页 >> 职业指导 >> 大四新生返校即海投简历 盲目求职不可取

大四新生返校即海投简历 盲目求职不可取

来源:凤凰网    日期:2012/9/13    

高校刚刚从暑假中 “苏醒”,新大四生已经在为找工作忙碌。根据前辈提供的经验,本市某高校大四学生周韵(化名)最近在网上海投了100份简历,一周后接到了10余个面试通知,随后获得4个有希望正式留职的实习录用offer (录取通知),小黄一番权衡,最终选择其一开始实习。对于这样的求职结果,小黄颇为满意。

记者采访发现,海投简历,广种薄收,已成为校园求职的流行法则。但也有招聘业内人士表示,学生盲目海投,又轻易拒掉offer,容易给企业造成负面印象,同时,也可能造成“双向不诚信”的恶性循环。

接到通知再查公司状况

对于求职,周韵可谓未雨绸缪。在看过了一系列“求职指南”、“面试大全”后,8月底,周韵开始在网上进入求职的第一关投简历。她选择了几家大的招聘网站,两天之内,就“海投”了100份简历。

她告诉记者,在选择公司时,自己有两个大原则,“首先就是要有希望正式留职的实习岗位,还有职位不能太专业,我没学过财务、法律,所以这两种岗位一律不投,其他的人事、宣传、秘书等文职类工作都可以。”在周韵投简历的公司里,既有IT类企业,还有门户网站,也有广告公司,不过昨天,在回忆投了哪些公司后,她只说出其中的不到10家。

为什么投这么多简历?周韵说,是从前辈那里得来的经验。“据说每投15份简历,才会有一个面试机会,只有多投,才有机会。”周韵坦言,在海投的时候,并没有多看公司的信息,觉得符合了大原则,就先“拉进篮子”,等到打电话通知她面试了,她再反过头去看公司的信息,以此决定要不要去,或者将之作为面试背景。

几天后,周韵收到了十几个面试通知,在舍弃了其中一家后,在接下来了一周内,周韵的计划表调成“面试状态”,每半天跑一家公司。随后,她接到了4个实习offer。周韵认真权衡之后,拒绝了其他三家公司,进入一家企业实习,“这家公司待遇不错,而且很有希望留下来。”

“海投”成流行求职法

“你投了哪些单位?”

“名字不记得了!”

这两年,记者在采访毕业生求职时,经常出现这样的对话。揣着厚厚一叠简历的毕业生,热切地盼望求职成功,抱着遍地撒网的心态,希望提高命中率,一转身却连应聘的单位名字都没记清。“不管行不行,先投了简历再说,公司不用看,等收到通知面试了再好好研究。”一位毕业生如是说。

对此,本市某大型外企的招聘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随着“海投”流行,企业的很多面试通知发出去却石沉大海;面试后给了offer却杳无音讯;说好入职的应届生在报到那天却不见人影。

巧合的是,周韵现在就在人事部门实习,几天工作下来,她也发现了公司招聘的一些技巧,“原来公司还会留一手,发出的offer比要招聘的岗位多,通知入职时,内部记录是‘待定’,只有员工正式入职后,状态才转为‘确认’,看来,也是一种双向选择的过程。”

“双向不诚信”恶性循环

“早准备,多考虑,对于应届毕业生求职是必须的;但盲目‘海投’,轻率拒绝,这种做法却值得商榷。”对于毕业生“海投”,上海中智人才信息部协调经理吴媚表示,还是应该做到适量、适当、适度。“有的毕业生,不管什么企业、什么岗位,先投了简历再说,可能简历里写的求职类型是人事,投的却是销售岗位,或者是‘万金油’类型的简历,完全看不出来对某个企业有针对性的意向。”吴媚表示,所谓“投十五份简历拿到一个面试机会”的说法并不完全正确,盲目“海投”很容易在海量简历中被淹没,可能发出几百份简历也未必会有一个面试电话。

而对周韵所发现的企业招聘技巧,吴媚颇为无奈,“以前多数企业还是根据招聘计划来发放offer的,就是因为被学生拒绝怕了,渐渐会有企业在校园招聘发放offer数和实际招聘岗位上,设定差额。”吴媚表示,这种“双向不诚信”也在一定程度上会恶性循环,影响到整个校园招聘。

(编辑:珊瑚树)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园林网  yuanlin.com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电话:0571-86438262
战略合作:中国电子商务协会 浙江省花卉协会 浙江省林检站 浙江省林科院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B2-20100396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
广告经营许可证编号:3355666522650 园林绿化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