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一周来,本报“90后新季员”系列报道引发了很大的反响。报道,我们讲述了或自我心、或极具创意的90后们的职场故事。但是,报道的目的绝不是以一种有失偏颇的态度吸引眼球。事实上,所有的问题并不都是90后这个初出茅庐的群体所造成的——是不是他们的步子走得太快了,整个社会还没有做好准备,如何接纳他们进入职场,还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好在,一些企业、高校、家庭也已经注意到了90后进入职场后所遭遇的一些实际问题,并且积极采取了应对之举。换个角度来看,90后身上的许多特质,更被认为是对于职场一些陋习的巨大冲击——社会能否以宽容保护这些特质?于是,我们好奇地追问:未来,将会是90后改变职场,还是被职场改变?
道理是显然的——从来没有真正“垮掉的一代”,“一代不如一代”只是不断地被时代所反证。无论90后是否真的像外界描述得那么特别,未来他们都会担当起职场的主力,社会发展的主力。义无反顾,注定会比“旧人”们更出色。
设想,再过若干年回过头来看这个报道,很多人是否会在会心一笑之余,真正感受到这个系列报道的价值。也许吧……90后是否被妖魔化了?若干年后,90后与职场的相互作用中究竟会是谁改变谁?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各个领域的专家,他们表达了各自不同的态度,犀利的观点交锋激烈。
1、企业是否做好了接纳90后的准备?
已经有企业动起来
据我所知,已经有许多企业正在改进自身的管理,来更好地接纳、沟通90后新员工。
1)新员工培训
应对新生代员工,很多企业加入了互动活动、游戏、提问、讨论等有趣味的方式,采用更多的多媒体手段,在内容上更注重人性化,有意识地鼓励新员工表达自我想法和需求。
2)导师制带教
导师带教在过去也是很流行的,但以往的导师多在专业工作上指导新人,而现在流行工作、生活、心理多方面的关心。这对导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
3)主管层的培训
针对企业主管层,近年逐渐开始增加“怎样跟新员工交流”、“改变管理风格”等内容的培训,要变“管理”为“引导”,双向沟通是最重要的。
企业尚未做好准备
还没有做好接纳的准备。例如有资料披露,某地90后入职三个月后,有30%的人选择了辞职,这是企业始料未及的,面对从80后到90后的这种微妙变化,企业没做好接纳、安顿他们的准备。没有直面并最大限度地满足90后的职业规划、从业发展、制度保障等方面的合理要求。我觉得企业首先应该转变的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帮助这些充满活力的90后顺利跨入行业门槛。至于建立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完善制度,给他们相应的社会保障并善待他们,则更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职场改变90后
随着“90后”杀入职场,他们找工作不是为了“糊口”,而是希望实现自我价值,所以,反过来,他们对职场的要求很高,对用人单位也很挑剔。
“要有空调、要能聊QQ、发微博;要正常上下班,不能经常加班;要有充足的假期和带薪年假,最好单位经常组织旅游;单位要有健身房和运动场所,午休时,要有免费茶水……这些看上去颇为荒谬的要求会被‘90后’职场新人理直气壮地说出来。”但是毕竟职场是经历了多年的历练而形成的,不会轻易作重大改变。
90后改变职场
90后身上有一种“自私的道德”,这是有助于促进企业用工规范的,他们更注重个人权利和权益,未来一定会让职场充满活力。不过,无论是几零后,职场中踏实工作、有责任心和团队精神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所谓的企业文化是由人组成的,如果在一个企业中90后占了多数,相信这个企业的文化自然就会有所改变,这不是一个刻意的过程。至于现在大家说的改变,其实就是图自己的方便,因为改变对方,对自己的成本最低。
企业和90后共同成长
我一直坚持的一句话是:企业必须与员工共同成长。90后员工和职场将会互相改变,90后员工将推动企业变得更人性化、更创新,企业将带动新生代员工成为更专业、敬业的职业人。双方都将在沟通、理解、互动中变得更好更成熟。
建言90后家长
子女职场不顺利也因父母太“纠结”
“我好不容易托了关系,给孩子找了份工作,但横竖他都不满意,三天两头回家吵着要辞职……”“我跟孩子说了,第一份工作先做起来,钱少点不要紧……”日前,记者来到杨浦区五角场镇“家长学校”的辅导现场,“不可讳言,90后在初涉职场之际会出现这种种雷人表现,家长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老爸嫌单位没食堂 女儿不知如何面对企业
“我爸爸说了,新单位没有食堂,而且离家太远了,让我考虑下,再找别的工作。”
杨浦区五角场镇职介所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8月初,接到一家企业的电话,一名由职介所推荐的本科毕业生在规定报到的时间没有去公司报到,并且公司与这名学生联系,发现手机始终是关机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根据学生登记的信息,把电话打到了学生家里,正巧就是女儿本人接的电话。”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被问及,为什么不去单位报到、不与企业联系时,这名学生不好意思地表示,“她爸爸之前去考察过这家企业了,发现公司没有食堂,而公司附近的商务环境也不好,生怕孩子中午饭吃不好,影响身体健康。还有就是,父母认为公司离家太远,又没有班车,需要孩子自己公交、地铁换乘,太辛苦了”。所以,综合各种因素,家长就建议孩子干脆另找工作,也不用去报到了。
“拿到offer不去报到,在如今这个双向选择的职场根本就不算是个事儿,为什么就不能跟企业把话说清楚呢,为什么要选择避而不见呢?”
带着这些问题,工作人员也跟学生本人做了沟通,结果发现,“这个孩子长期以来都生活在父母的大包大揽之下,就连找工作这个事情也是由父母说了算。但问题是,父母只告诉她不要去报到,具体该怎么做并没有多说,所以,当她接到企业电话时,只能选择不接,最后甚至怕麻烦就干脆关机了”。
据职介所、就业促进中心的工作人员反映,如今很多90后家长的心态是,先把孩子送出门,不能让他们闲在家里,至于做什么工作,挣多少钱并不重要。“从家长们挂在嘴上的话就可以看出,90后即使上班了也难以自食其力,很多人照样是啃老族。”
家长自己一路顺风顺水 帮儿女挑工作很纠结
在现场分析时,老师指出,由家长来评判什么工作适合孩子,什么工作不适合孩子,太过主观。“我认识一些朋友,就先让孩子‘啃老’,眼看老本要被吃光了,又千方百计托人给孩子介绍工作,这时才发现孩子已经和社会脱节太久。更多的时候,家长应该是一种旁观的态度,在孩子遭受职场挫折时给予经验的帮助,目的是让他能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的辞职、逃避。”
此外,职场专家认为,90后与80后在职场上表现出的种种不同,很大程度上也因为他们的家长也有“代沟”,40、50后的家长与60后的家长的人生经历是截然不同的。“上山下乡、恢复高考,不同的历史时期,造就了性格差异巨大的两代人。如果说,80后身上还能看到父辈们的吃苦耐劳,那么90后则完全延续了父母的意气风发。所以,调整家长思路,改变他们的观念更是相当重要。”
90后说90后:
只要开心就做,不开心立刻走人。
你为什么而工作?你想从工作中获得什么?
因为毕业了所以很自然地要找工作;获得经验、人脉和经济独立。(陆白白1991年生SEM顾问)
工作和上学一样是人生必经之路。(杜井渊1991年生考研)
为什么很多人对职场90后印象不佳?
我也想知道!但是个人感觉还行吧。(陆白白)
90后脑残太多了!(唐敏1990年生上师大大四学生)
他们的眼睛有问题,我们很正常,他们将个性问题放大了。(顾晓西1990年生货运公司行政)
这样想的人莫名其妙。没有一代是特殊的,每个人都是从初入职场的青涩到成熟的,成长的过程没有人可以跳得过。
你觉得你的领导比你高明吗?
是的。(陆白白)
他能坐在这个位子上,我承认他比我聪明,但是如果我觉得他说的不对,我照样不会睬他。(顾晓西)
待人接物方面比我高明,值得学习。(馨芸1990年生律所助理)
领导在阅历和经验上必定高过小辈,但一个保守求稳观念陈旧的领导未必高明,高明体现在服众。(杜井渊)
你愿意加班吗?愿意替领导买盒饭、拿快递吗?
合理加班。办公室有保洁阿姨,我不是实习生了。(陆白白)
加班没人愿意的呀!偶尔帮领导买盒饭,拿快递还是愿意的。(唐敏)
如果我是高富帅……谁理你们!!可现实是……干嘛干嘛吧。(小汤1990年生媒体工作者)
你理想中的职业和工作环境是什么样的?如果达不到,你会频繁跳槽吗?
环境整洁、人际关系简单。会考虑,但应该不会频繁跳槽。(陆白白)
只要开心就做,不开心立刻走人。(顾晓西)
像公务员一样的工作环境,干活少一点,工资福利待遇好一点。会跳槽。(唐敏)
理想中希望钱多事少离家近,但现实是残酷的,薪资符合期许,工作环境愉快,不会频繁跳槽。
(编辑:珊瑚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