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名:

码: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登 录 注 册

首页 >> 职业指导 >> 就业调查:是选择留在异地还是回家乡工作?

就业调查:是选择留在异地还是回家乡工作?

来源:温州佳才网    日期:2012/12/20    

2012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2011届已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46%的本科毕业生和35%的高职高专毕业生远离家乡。当下,大学生毕业后在异地就业打拼已经越来越普遍。但他们在异地就业质量如何?在异地或家乡就业有什么不同?研究显示,从月收入来看,在他乡就业的收入普遍要多于在家乡就业,但就工作稳定性和就业满意度上,在他乡工作不如在家乡工作。尽管如此,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在大城市工作,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的可能,要比一份安稳的工作更为重要。但也有不少年轻人无法适应大城市工作,选择返回家乡。

案例对比

宁可来上海漂“一阵子”也不回老家安稳“一辈子”

26岁的贵州女孩苏小姐在上海打拼已是第五个年头。抱着“宁可到大都市漂泊一阵子,也绝不会回老家安稳一辈子”的信念,苏小姐坚持在这个城市奋斗。不过,事情一开始并不这么容易。2008年,苏小姐从河南某二本大学一毕业就来到上海,希望能报考上海财大的经济新闻研究生,在财大附近与人合租了一套小房子,一边复习迎考,一边试着找工作,同时和远在贵州老家的妈妈“斗争”。原来,妈妈不愿女儿离家千里、独自奋斗,担心她吃苦,希望她回老家读研或找个“安稳”的工作。其实,苏小姐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就打定主意不回老家发展,她向往大都市的事业机会、无限的生活可能性。2009年,苏小姐拿到第一份工作Offer,到一家电子商务网站做内容采编。

专业不对口、缺乏工作经验,又逢经济危机,苏小姐的起薪到手还不到2000元,其中近800元需要交给房东。工作一年后,苏小姐接触到一家规模较大的咨询公司,通过层层面试完成人生第一次跳槽。但是新公司规模大、办公室政治也复杂,苏小姐性格直爽又缺乏职场经验,屡屡成为“炮灰”。又过了几个月,这家公司搬到远郊,苏小姐便辞职了。

对未来的迷茫、远离亲友、独在异乡的孤寂,年龄渐长却因生存压力而耽误了找寻情感归宿的愁苦……种种郁积已久的负面情绪也因这次失败的跳槽而爆发。大哭一场后,苏小姐决定回老家调整一段时间。回家后,苏小姐抵御住妈妈“在家乡考公务员”的劝说,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了梳理,也做了一系列求职准备。

2010年底,苏小姐重回上海。这一回,机会眷顾了有准备的她。苏小姐在微博上发现目前供职的人力资源机构的招聘启事,便投递了简历,很快就通过面试获得了Offer。苏小姐对这份工作挺满意,工作体面、收入不错。工作稳定后,她终于有心思考虑“终身大事”,如今与同为“新上海人”的男友进入谈婚论嫁阶段。令苏小姐欣慰的是,随着她在上海立稳脚跟、为人处世越发老练,一直嫌她“不恋家、爱折腾”的妈妈也渐渐放下心来。

“实事求是地说,在上海工作节奏特别快、生活压力也很大,即便我在老家同行业的朋友收入比我少一些,但他们拿着那些钱完全可以过更安逸、更舒服的生活”,苏小姐说,她如今较大的困扰是工作、生活的时间界限太模糊,生活往往被工作所挤压,但即便如此,她仍然愿意为了更好的未来而奋斗下去。“关键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定下目标后能平衡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苏小姐说道。

方便照顾父母,两次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

但在有些人看来,与其在外不切实际地漂着,不如回乡脚踏实地。小琳就是其中的代表,她放弃了两次留在大城市的机会。

小琳(化名)出生在广西东南部一个小城市,在上海读本科,后来又考上了北京一所高校的研究生。毕业后,她身边的很多同学都选择留在大城市,唯独她默默地回到了家乡,在当地的一家通讯公司做行政管理工作。高材生回到小县城工作,专业不对口,是不是太屈才了?小琳却很坦然,她喜欢小城市悠闲自在的生活,“我讨厌大城市拥挤的交通,在上班高峰期挤地铁、挤公交,无论春夏秋冬,地铁里都要上演贴身肉搏战。”除了在大城市挤地铁的惨痛经历外,一次在北京看病的经历也坚定了小琳回家的决心。“那一次,我牙齿痛得不行,早上4点钟起床赶早班地铁,从东五环到海淀,找牙科医生挂号。”看完病回学校的路上,一个人离乡背井的小琳感觉很凄凉。

快毕业前,小琳在网上看到家乡的一家通讯公司在招聘,毫不犹豫就投了简历,高学历的她很快就被公司录取了。如今,小琳的生活安逸,没有生活压力,月薪5000多元。买了一辆车,每天开车上下班只需十分钟。她也不用为租房买房头疼,下班后,回家吃饭、散步、上网、看书,一年还有20天的带薪假期(每季度5天)。

去年,小琳所在的公司集团总部在全国范围内招人,录取后将会被调往北京总部工作。父母都劝小琳去试一试,毕竟大城市机会多,发展前景更好。小琳报了名,通过笔试,却在买好机票准备去北京面试的前一晚放弃了。“很多人都觉得很可惜,放弃了这么好的发展机会。”小琳说,主要是考虑父母年纪大了,想留在他们身边方便照顾。此外,小琳酷爱旅游,光今年一年,她就去了西安、井冈山、马来西亚、青海四个地方。如果在北京工作,势必每个假期都要用来探亲,游山玩水也将变得奢侈。 

调查分析

异地工作收入高满意度低

近日,麦可思发布对大学生异地就业质量调查分析。在对2008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后职业发展跟踪调查发现,从月收入来看,在他乡就业的收入普遍要多于在家乡就业,但是在工作稳定度和就业满意度上,在他乡工作不如在家乡工作。

研究发现,毕业后一直在非生源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其三年后的月收入(本科为5795元,高职高专为4399元)高于一直在生源地就业的毕业生(本科为4660元,高职高专为3678元)。分析认为,能够长时间在非生源地就业,也许是该群体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的体现,月收入也较高。当然,选择在生源地就业,也可能是出于照顾家庭或利用人际关系的考虑,而宁可在薪资上有所牺牲。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2008届毕业半年时在生源地就业,但后来离乡发展的大学毕业生,月收入涨幅(本科为147%,高职高专为141%)最高,高于三年来一直在生源地这一比例(本科高20个百分点,高职高专高3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变换就业城市,是比在同一城市中变换就业单位更有挑战性的选择。也许是因为异地工作提供了更高的薪资和更好的就业环境及发展前景,使得原本已经在家乡就业的毕业生愿意变换就业城市,到异乡就业。

研究同时发现,毕业后一直在非生源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其三年后离职率(本科为54%,高职高专为73%),高于一直在生源地就业毕业生的该比例(本科为50%,高职高专为66%)。换言之,留在家乡就业的毕业生工作稳定性更好。

此外,毕业后一直在生源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其就业满意度(本科为34%,高职高专为28%)高于一直在非生源地就业的群体(本科为32%,高职高专为25%)。分析认为,可能对于背井离乡的毕业生来说,独立生活带来的压力,对异乡城市的距离感,以及遇挫时缺少亲人的关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他们的就业满意度低于在家乡工作的毕业生,但是更高的收入和对未来工作、生活更长远的憧憬和规划,也许是他们依旧愿意留在他乡继续打拼的动力。

价值观不同就业选择也不同

对于这一调查结果,小张比较认同。“在自己的家乡就业,身边就有家里人支持和关心,更不用操心食宿等生活上的烦恼,肯定是比较稳定的。相比之下,在外地工作面临人生地不熟,如果本地人还对异地人非常排斥,难免会觉得孤独。而到异地工作收入要高于在家乡工作,这也是很正常,人一般都是往高处走。”

从外地来沪打拼的王女士认为,到哪里就业都是不同人不同价值观的选择。有人喜欢安逸,有人喜欢挑战,相对而言,大城市会提供较多的公平机会,而回家乡就业可能要“拼爹”。

在沪求学和工作已经快10年的小钱则认为回家乡还是在异地就业主要还是看家乡地域。在她同学中,来自北京、广州、江苏等地的同学毕业后很多都选择回家乡就业,那些来自四川或者相对偏远地方的同学,还是留在上海就业比较多。

专家声音

年轻人更看重发展机会

这个调查结果符合当前大学生异地就业比较多的一个社会现象。他说:“大学生到异地就业,收入较高,但也面临竞争激烈和工作不太稳定的问题。还有一段时间,出现过‘大学生逃离北上广’的现象,但后来很多逃离北上广的学生又选择返回了,原因在于:在大城市就业还能开拓年轻人的眼界和阅历。对青年人来说,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的可能,要比一份安稳的工作更为重要。当然,如今像苏浙地区一些发展比较好的二三线城市,也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愿意前往就业。相比之下,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县城里,地方和生活圈子比较小,在相对熟人比较多的环境中,虽然工作稳定,但是竞争和奋斗意识比较差,以及存在着的过于刻板的人事制度和关系等,对那些经历过高等教育的人来说是不乐意见到的事情。”

(编辑:珊瑚树)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园林网  yuanlin.com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电话:0571-86438262
战略合作:中国电子商务协会 浙江省花卉协会 浙江省林检站 浙江省林科院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B2-20100396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
广告经营许可证编号:3355666522650 园林绿化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