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次,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就业”的次数。
“我们把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重点人群就业工作,提高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水平,五年累计投入就业专项资金1973亿元,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2800万人,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830万人,保持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在总结过去五年的政府就业工作时,温家宝总理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说。
详实的数据表明了政府在促进就业方面所做的努力。
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年年新高,就业压力不减
在北京大学校园内,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流连于校园招聘会横幅前的学生。其中一位法学院大四学生告诉记者,他目前还没有确定毕业后的工作,尽管早在2012年下半学期就开始各处投递简历,也收到一些offer,但总感觉不很满意,“或是待遇不好,或是不解决户口问题,或是工作本身没什么意思,而且还有春招,所以一直悬着没定”。
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资料显示,我国200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11万人,到2010年6月份,有275万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签约率为45%。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31万人,2011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已达671万人。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680万人,2013年更是创历史新高的699万。可以预测的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会减少。
全国政协委员、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央委员高美琴此次专门提交了一份《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建议》的提案。她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这一提案进行了长期的调研,“大学生面临就业困难的原因,包括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用人单位供职数减少,高校招生人数、应届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高校课程设置与就业需求脱节,多数学生就业观念陈旧、不敢尝试自主创业,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滞后于社会发展,失业保险制度不够完善等。温总理的报告中提到要促进就业,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中国青年网记者也同时采访了上海工程大学学生处处长、就业中心负责人徐阳。一直帮助应届生处理就业事务的徐阳认为,所谓的大学生就业难,仍属于结构性的问题,“偏远地区、生产第一线仍需要大批优秀的高校毕业生,但许多学生还是想方设法要进办公楼当白领,这就造成了人才市场的失衡”。他认为,当务之急,是要鼓励大学生走进基层、走到生产第一线。“大学生毕业,能够干各行各业。当这个观念能为社会接受时,才是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徐阳说。
政府工作报告为青年就业指明方向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稳定经济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就业岗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温总理所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段话,使得某师范大学毕业生张永健很兴奋。
“我不是不想去基层,那里很缺教师。但现在来说,相比大城市,在基层我总感觉未来前途不明朗。同样教10年书,在北京工作的可能有房有车,还有机会深造,而在乡镇就难说了。”他说城乡收入差距如果能够得到缩小,都做到稳步增长,也许他求职的时候就有更多的选择了。“而张永健的想法也许代表了很多高校毕业生。
来自辽宁的陈宇今年夏天就要从职业高中毕业了,学习电气焊、氩弧焊的他表示听到温家宝总理在电视中说到”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时心情十分激动,”觉得自己的选择得到了认可。“他表示即将毕业的他对找工作的前景还算乐观,相信自己能够凭借一技之长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与学生聊天的时候,我也经常为他们担忧。”针对如今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全国人大代表、西昌学院法学教授表示没少为自己的学生们思考作为一个个体,如何参与到社会竞争中来的问题。
对于如何更好地就业创业,王明雯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一点她很认同--那就是劳动者自身的能力是关键。除了学好知识,更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包括基本的文化素养、如何与他人进行团队合作、如何给招聘方留下良好的印象。”王明雯强调,青年人要全面发展这已经成为了全社会的一个共识,“但是实话说,学校这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
全国政协委员、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教授朱乐耕在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之后,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总结了自己的看法和做法:“我带的很多研究生、博士生,一毕业就没工作了,这是一个大的问题。我们培养的学生,学了这么多年,本科四年,研究生又三年,博士生又三年,都十年,他怎么找不到工作?我们的教学也存在问题,我们的教学没有按照市场的需求教学。所以我在教学中让他们做好就业的准备,我也希望他们能够走上社会,比如个人开工作室,创立品牌,自己创业。我还在课程中培养他们的市场意识,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这些做法效果很好。我叫他们去摆摊,哪怕最后东西卖不了,这都是很重要的。我想,研究问题要面向市场,教育则要面向未来和现实。”
(编辑:珊瑚树)